毛泽东的统战艺术--共产党定能跳出“周期率”
中共武汉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://www.hbtyzx.gov.cn/ 2009-09-10 10:29:33
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,先后有数十个王朝粉墨登场,然而都无一逃出兴衰更替的命运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找出了一条新路,跳出了周期率的支配。这条新路就是——民主。1945年7月4日,毛泽东在延安与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的对话中,破解了这一历史命题。
1945年7月1日,为了促进国共两党谈判,和平建国,黄炎培等六位民主人士应邀乘飞机抵达延安访问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叶剑英、林伯渠、张闻天、邓颖超、杨尚昆等中共领导人亲赴机场迎接。
在随后几天的参观访问和接触交谈中,黄炎培发现延安“没有一寸土地是荒着的”,“没有一个游手闲荡的人”,“老百姓的衣服都很整洁,绝对没有见过一个面带烟容而颓唐的人。”“政府好象对每一个老百姓的生命和他们的生活都是负责的”;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,是延安街上的意见箱。每个延安人都可以投写意见,上书建议直至主席毛泽东。黄炎培还发现,延安的人们对毛泽东大多是直呼其名,一般并不连称他的头衔。
7月4日,毛泽东特邀黄炎培等到家里作客。毛泽东命将杨家岭家里简朴的客厅重新作了布置,挂上民主人士沈钧儒的次子沈叔羊画的一幅中堂。画面一把酒壶,上书“茅台”二字,旁边散置几只酒杯,书上角有黄炎培的题诗:
喧传有客过茅台,酿酒池中洗脚来。是真是假我不管,天寒且饮两三杯。
传说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时,有人在酒池中洗过脚。诗书作者以此为题,表达对红军共产党的信赖和诚挚感情。
黄炎培进入客厅,首先就看到这幅画和自己的题跋,顿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,谈话也就变得坦诚和无拘无束起来。
毛泽东介绍了整顿三风的情况。他说,我们从多年的革命实践中,觉悟到过去种种错误的原因,就在于中了主观主义、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毒害。他们还就教育学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。毛泽东诚恳地问黄炎培;您来延安考察了几天,都有些什么感想?
黄炎培坦率地说:“我生60多年,耳闻的不说,所亲眼看到的,真所谓‘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’。一人、一家、一团体、一地方,乃至一国,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。大凡初时聚精会神,没有一事不用心,没有一人不卖力,也许那时艰难困若,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。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,精神也渐渐放下了。有的因为历史长久,自然地惰性发作,由少数演为多数,到风气养成,虽有大力,无法扭转,并且无法补救。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,它的扩大,有的出于自然发展,有的为功业欲驱使,强求发展,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,艰于应付的时候,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,控制力不免薄弱了。一部历史,‘政怠宦成’的也有,‘人亡政息’的也有,‘求荣取辱’的也有。总之,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。”他情真意切地说,“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,我略略了解的了。就是希望能找出一条新路,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。”
毛泽东肯定地回答道: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,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。这条新路,就是民主。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敢松懈;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”
黄炎培在日记中首肯道:“这话是对的,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,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。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,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,才能使得地地得人,人人得事。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,怕是有效的。”
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今天,60多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这席谈话,仍然具有恒久不衰的启示力!
【上一篇】毛泽东的统战艺术--精兵简政是对症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