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 协同发展的建议

中共武汉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://www.hbtyzx.gov.cn/  2021-08-21 11:40:23

信息来源:江夏区委统战部    字体: [大]  [中]  [小]        打印本页

近年来,按照全省学习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部署要求,在市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下,我区按照“串点成带、连片发展”的思路,以沿梁子湖大道、环鲁湖田园综合体为重点,打造了一大批美丽乡村亮点。如荆楚风格特色的小朱湾、老屋穆、农家畈,江南水乡田园风格的袜铺湾、新河湾、王家新屋,以及依托园区企业的海洋村民宿、枫香雲堡、慢乡原宿等。在改善村湾环境的同时,一些村湾产业同步提质升级,实现转型,但是仍有许多村湾“空心化”十分严重。村湾人烟稀少,华丽的外表下,仍遮盖不了村湾的落寞。缺乏内生动力和产业支撑,乡村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。

一是乡村普遍缺乏产业支撑,人气不足。我区美丽乡村工作于2014年启动。近年来,我区累计投入市区财政资金约5.64亿元,对村湾基础、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屋外立面进行修建,累计建成示范村、创建村共156个,基本覆盖了我区南部10个街道。经过改造,村湾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明显提升,江夏区被评为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。虽然村湾环境变美了,但大多数村湾仍然冷清萧条,主要以老人、儿童在家为主。究其原因,由于大多数村湾缺乏产业或经营主体带动,村湾就业务工渠道狭窄,大量青壮年不得不外出务工。

根据近年来建设的村湾情况统计,每个村湾户数按平均50户计算,除金口、法泗等部分村湾有传统农业如蔬菜、粮食种植支撑,其他村湾以及安山、郑店等南部乡村,普遍缺乏产业支撑,村湾的农房空闲比例达60%以上,五里界也仅部分村湾发展起乡村休闲游,仍有一半以上村湾处于“空心化”状态。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,首要的是产业兴旺,通过产业吸纳就业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,一个地方要有生机和活力,无不是产业欣欣向荣、居民就业充分。乡村振兴之路,人居环境和产业支撑两条腿,要同步前行,乡村才会生生不息。

二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,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。虽然近年来我区农业企业数量、规模不断增加,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,但乡村产业仍然存在结构单一、发展水平低、产村融合力度不够、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。一二产业方面,大多集聚在传统生产、粗加工,如蔬菜、莲藕、大米、茶叶等,产品附加值低、产业链短、缺乏品牌,企业竞争力不强。三产业方面,乡村休闲游的品质定位偏低端化,旅游产品种类单一,主要集中在餐饮、住宿、采摘等基础业态,同质化竞争严重,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整体定位不够精致、高端、丰富。

当下,拓展第三产业,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许多乡村转型成功之路。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的莫干山民宿,由南非商人高天成租赁村里六间破败不堪的老宅开始,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,使精品民宿与当地自然、人文环境浑然天成。随后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,被空置或遗弃的乡村重新焕发生机。在民宿产业带动下,莫干山农房租金以每年翻倍速度增长,当地农民除了房租收入,还做起服务员。此外,村民种养的蔬果、家禽,都会以略高于市场价供应给民宿。我区交通便捷,素有“三山三水三分田”的美誉,山林静养、滨湖休闲、田园观光等,都可以作为发展民宿结合乡村建设的路径。

三是乡村信息支离,缺乏交流媒介平台。江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,许多村湾景色优美。如安山街高腊梅湾竹林茂盛,郑店街袜铺湾毗邻鲁湖,湖光山色尽收眼底。之前有一些企业来我区考察美丽乡村,针对村湾土地供给、空闲农房、产业基础、合作方式、奖补政策等多方面进行调研咨询,提出合作意向。但是,由于缺乏信息整合平台,作为农业部门,仅掌握了村湾空闲农房、产业基础等部分信息,对于村湾有多少存量建设用地、招商奖补政策、与村集体合作方式、贷款支持等信息,农业部门是力所不及。需要国土、商务、农业、文化、街道等多方通力合作,建立乡村的全方位信息档案,搭建信息平台,提高政企对接效率。

四是乡村人居环境缺乏长效管护,破败卷土重来。经过创建提升人居环境的村湾,短时间内仍然总体维持较好,但是经过三到五年时间,有无产业和人气的村湾,二者的乡村环境逐渐拉开巨大差别。虽然城管等部门每年在农村环卫保洁方面投入不少,但长期人烟稀少、寂寥冷清的村湾,公共区域环境、房前屋后、污水、公厕、绿化等,几年的时间又会杂草丛生、凋敝破败。反观有企业带动、产业支撑的村湾,例如五里界小朱湾、舒谢湾,湖泗街海洋村,村湾环境依旧优美、秩序井然。

五是乡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备,益农扶农乏力。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是通过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,最终带动乡村欣欣向荣,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富裕。目前,乡村产业和村集体、农户、村湾之间联系纽带不够紧密。大多数企业与村集体、农户之间,一般是土地流转、务工,仍然是单纯的劳务合同关系,企业发展和村湾建设方面,基本上没有联系。企业反馈最多的问题,是缺乏建设用地,但另一面是村湾内大量的空闲农房、零星建设用地资源,一直闲置未得到利用。产业、村湾、农民三者间剥离开来,“共建、共享、共成长”机制缺乏,目前美丽乡村建设,几乎全部来源于财政资金,社会资本、村集体和农户投入微乎其微,没有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上来。 

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,强化产业、人对乡村的支撑,形成产业、乡村、农民三者相互依存、共生共荣的局面,要大力支持发展乡村现代农业产业、旅游、文创、运营等一二三产业多种业态。同时吸引广大劳动者、有志之士回乡就业、创业,激发乡村内生动力。建议亟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突破:

一是用地政策上要有新支持和突破。当前,无论是经营主体或乡村旅游运营企业,首当其冲的是“落地难”问题。虽然国家层面指导意见已制定,但市区层面,结合实际的操作办法、流程尚未出台。乡村有许多宅基地、集体建设用地、山水林湖资源,如何释放资源,把资源变资本,盘活闲置资源,市区要敢闯敢试,尽快制定实施办法,试点探索先行。比如借鉴浙江莫干山实践办法,鼓励企业连片集群租赁、规划、改造农户空闲农房,发展乡村民宿等,对于租赁规模不同,政府在资金奖励、建设用地面积配套上,可探索按一定比例或最高不超过多少面积予以适当支持鼓励。试点探索期间,数量规模不宜全面铺开,对有意愿公司的规模实力、发展理念、投资意向等进行考察甄选。结合探索的成效,操作办法逐步优化完善。

二是财政支持引导方向上要多维度。对从事乡村一二三产业建设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、乡村旅游运维等社会资本,要制定鼓励发展多元化、多业态的政策,打破乡村休闲旅游仅局限于餐饮、住宿、采摘的单一格局。引导企业依托乡村,打造利于养心精神层面的乡村旅游产品,如山林湖泊养生度假,农耕文化体验,农业科普观光,山地滨湖户外拓展运动等多种业态。鼓励开发乡村旅游商品,变“农产品”为“商品”,形成差异化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乡村旅游格局。同时,对回乡就业创业的农民、有识之士,要从社保、医疗、子女教育上加大保障力度、提高保障标准,让村民真正有意愿回归乡村、投身乡村建设。

三是乡村要素交流平台要尽快搭建。运用互联网、数字乡村等技术,构建乡村信息大数据平台。将乡村进行分类,例如按建设状态分:已建美丽乡村、原始乡村;按资源优势分:山林景观类、滨湖临水类、田园水乡类、特色产业类;按示范带分:沿梁湖大道、环鲁湖综合体、沿107国道、武嘉沿线、湖舒沿线等。然后,对每个村湾现有人口情况、空闲农房数量(楼层、面积)、村集体建设用地位置及面积,基础设施道路、公厕、污水处理现状、产业优势、自然资源、村湾总平面布局图等信息,通过地图、图片、数据、表格等形式,建立每个乡村的动态数据档案。这样,通过登录平台,各企业就能结合需求,有针对性搜索查找乡村投资方向,通过信息精准定位,实施乡村精准招商。

四是完善企业、乡村、农户三者利益联结机制。引导乡村企业、集体和农民,通过土地入股、保底分红、股份合作、订单收购、吸纳就业等多途径,带动村级集体经济、村民共同发展,形成利益捆绑机制,激发农户、村集体内生动力。同时,建立乡村企业带动村集体、小农户的绩效评价体系,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土地、财政资金支持、审批、示范评定的参考依据。

乡村的内涵,应该是包含产业、人气、乡村自然环境、人居环境等各要素的综合体,而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空心村湾。回望过去,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是1.0版,全市都不同程度存在重村庄建设,轻产业支撑、轻带动农民的不平衡发展。展望“十四五”规划愿景,要同步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、产业和人气同步发展,共生共荣,打造美丽乡村升级2.0版、3.0版,建设具有荆楚江南特色的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。

【上一篇】关于政治干预管控新冠疫情的建议
【下一篇】关于规范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的几点建议
分享到: 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